黃芪是比較常用的中藥材,用黃芪泡水喝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抗衰老、殺菌消炎的功效。但是黃芪泡水喝要注意用量,否則容易產(chǎn)生副作用。那么黃芪泡水喝的副作用是什么呢?黃芪泡水喝的用量多少比較好?一起來看看中醫(yī)的介紹。
黃芪泡水喝的用量
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2、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泡水喝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xiàn)“上火”癥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zhuǎn)病勢。
臨床上,一般人經(jīng)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xiàn)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xiàn)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參,有效而無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采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最安全的辦法是配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