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寒要吃什么啊
你好!血寒證主要表現手足或少腹疼痛,喜暖惡寒,手足紫冷,色青紫,婦女經色紫暗夾血塊,苔白,脈沉.
血寒目前治療以中藥調理為主,建議你去正規(guī)的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如果自行選擇藥品,不一定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同時,也應該從生活習慣進行調理,比如,避免吃生冷的東西,少吃白菜,白蘿卜,少喝綠茶等虛寒性食物,也要注意保暖,女孩子不要為了漂亮而衣著單薄,避免寒冷邪氣的再次入侵,加重病情.
多吃紅棗,每個禮拜吃2-3次紅燒羊肉,適當吃辣一點的
用艾灸是隔姜灸的 穴位神闕(就是肚臍眼就這個里面放上鹽其他兩穴不用),中脘和關元姜要切成3毫米的薄片用牙簽通到3分之2的厚度3分之1不通透,然后把姜放在穴位上用艾灸40分鐘其中燙了可以拿起來但是不可以吹的(艾的大小就和半個棗核的大小一樣)一次就見效,我就用這種辦法給我自己治療過,辦法很好用的。
在意個點按足三里手法重點
按說,是寒凝氣滯。嘗試姜棗沖劑+沉香化氣丸。
平時注意保暖,少吃偏寒性的食物,例如螃蟹,青菜,芹菜……??梢猿砸恍┢缘氖?。如:羊肉,橘子,等等。
用艾曼尼健康液來提高體質,可以驅除體內寒氣,體質好了痛經也自然就消失了,在淘寶網上有售.
另外你自己少吃涼的和冰的飲料或食物.
2,胃寒主要吃什么
如何養(yǎng)胃: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yǎng)”,七分養(yǎng)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面檢查確診后進行系統(tǒng)治療,并配合精神方面進行調養(yǎng),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機器,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會對黏膜造成機械性的損傷,保持有節(jié)制的飲食是治療胃病的關鍵。另外,高度精神緊張也是胃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如司機、建筑工人、辦公室工作人員等的胃病發(fā)生率都很高,所以這些人更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精神的愉悅。
1、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后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并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鐘雖然可以前后移動,但總是在一定范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查一下相關人體生物鐘的資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癥狀是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為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后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入睡前兩三個小時都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應該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這些都是最傷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惡寒,因而冷飲和雪糕也必須要戒,食物以熱為好,這對于任何人都是一個考驗,特別是酷暑時節(jié)。有兩種飲料應該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熱水。牛奶可以形成一層胃的保護膜,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牛奶,在吃東西,是再好不過的。多喝水,特別是熱水,因為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把缺水誤認為是饑餓。
4、豆奶雖好,但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饅頭可以養(yǎng)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所以應該足量。但最好煮得軟一點再吃,這樣胃會好受一點。菜和果皮的纖維比較多,可以適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對多吃。
7、有胃病的人飯后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總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藥,因為長期吃藥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醫(yī),中醫(yī)的良方對于養(yǎng)胃特別有效。
9、木瓜適合胃的脾性,可以當作養(yǎng)胃食物,不過對于胃酸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記住,胃喜燥惡寒,除了冰的東西以外,其他寒涼的食物像綠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養(yǎng)”,急不來,只能從生活習慣的改良中獲得。我們都需要一個好的胃,這些習慣的改變都是必需的。
3,畏寒的人應該吃什么來調理
主要是血液的新陳代謝減緩,低氣溫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是指尖、腳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末稍神經循環(huán)不好造成的。 手腳冰涼護理方案;1、每天泡腳 泡腳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左右,就會感覺到
全身發(fā)熱,這說明血液循環(huán)暢通后身體開始發(fā)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效果會更好。2、有氧運動 慢跑、快步走、跳繩、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都會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發(fā)泄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3、穿棉襪 純棉襪子不僅柔軟舒適,還可吸收腳汗,讓雙腳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適。4、進補熱量食物 為增加熱量,改善手腳冰涼要有意進補??裳a溫熱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應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才更加適合;而且要盡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薺等。5、保證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證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儲藏陽氣,陰精蓄積。6、按摩手腳心 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經常揉搓手腳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環(huán)狀況,并具有手腳溫暖的效果。 中醫(yī)認為人體有陽氣與陰精兩種維持人體生命的物質,陽氣具有溫煦人體,溫養(yǎng)肌體的作用,同時還有所向抵抗外來邪氣的作用,陰精是人體生命的基礎,具有化生陽氣,保持身體的豐滿等作用,陽氣不足,其溫煦能力不夠,就容易導致肌體較常人怕冷,不能溫養(yǎng)四肢,就可以出現肢體溫度較常人低,即肢冷的現象。中醫(yī)所說“陽虛生寒”即是這個道理。所以,經常性的畏寒肢冷,在中醫(yī)多從陽氣不足或陽虛來辯證,認為是陽氣虛衰所導致。人體的陽氣來源主要是脾陽與腎陽,脾胃主人體飲食物質的消化吸收。脾陽不足,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營養(yǎng)物質,攝入熱量不足,生命本源之溫煦能力減弱,亦可出現畏寒肢冷。腎陽不足,失于溫煦,故腰痛而酸,畏寒肢冷。
西醫(yī)認為,怕冷是由于機體內甲狀腺素分泌不足,鐵元素分泌不足所導致。甲狀腺素是由碘和酪氨酸為主要原料經甲狀腺合成分泌的激素,具有產熱效應,能加速人體內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熱量;甲狀腺素還能使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提高,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從而產生體熱抵御寒冷,所以甲狀腺素分泌多的人不太怕冷。鐵是制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紅蛋白又擔負著機體氧的運輸代謝功能。婦女月經期會導致鐵的流失,如膳食中又缺乏鐵則易患
缺鐵性貧血。缺鐵使營養(yǎng)素得不到充分氧化,產熱不夠就會感到冷。
畏寒怕冷是指人體不是因外在因素、病毒性感染等情況下,出現比正常人更為畏懼寒冷,手足發(fā)涼,多見于老年人及婦女。還有一種叫做“低體溫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自覺畏寒怕冷,面色蒼白,口唇色紫,呼吸減慢。
畏寒怕冷是指人體不是因外在因素、病毒性感染等情況下,出現比正常人更為畏懼寒冷,手足發(fā)涼,多見于老年人及婦女。還有一種叫做“低體溫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自覺畏寒怕冷,面色蒼白,口唇色紫,呼吸減慢,血壓偏低,四肢發(fā)涼,嚴重者可出現低血壓、心跳驟停。
畏寒怕冷可能由貧血、低血壓病、甲狀腺功能減退、
內分泌失調而導致,但大多數畏寒怕冷、四肢發(fā)涼的人屬于亞健康狀態(tài),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營養(yǎng)缺乏,衣著不當,缺乏運動,好靜少動所引起。合理營養(yǎng),增進熱能食物,可明顯增強機體的御寒能力。
1、注意起居飲食,預防和減輕冷感癥,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加衣服外,還應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尤其是從事久坐或久立工作者,應重視工間活動,多做手腳和腰部運動,如伸伸腿、彎彎腰、甩甩手等。通過肌肉運動來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以產生更多的熱量來抗寒。
2、平時宜多吃富含鐵質的食品,如動物肝臟、羊肉、狗肉、牛肉、魚、蛋、黑木耳、大棗、乳類、豆制品和綠色蔬菜等。
3、除了攝入充足的熱卡外,還應多食些海帶、海蜇、蝦皮及海魚等含碘多的食物。
4,體身寒吃什么好
這個就要詳細地來看了:
首先要區(qū)分季節(jié),春、秋、冬多吃性溫和性平的的食物,如牛羊肉,豬肉,紅棗, 枸杞, 蓮子, 紅豆, 黑米等;夏天可以適當吃些瓜類蔬菜,但要注意不吃或少吃性寒的食物,比如苦瓜啊,綠茶??;還有香蕉也要謹慎食用。冷飲更是要避免接觸。
除了食物之外,平時也要注意保暖,就算是夏天也不要貪涼,少坐在冰冷的地面,不要過多的吹空調電扇,入秋之后就不要穿裙子了,晚上睡覺前要多用熱水泡泡腳。
體質的調養(yǎng)不是一兩天能達成的,需要長期地堅持,所以一定要注意日常的保養(yǎng)和飲食習慣,持之以恒。
另外,推薦你去看馬悅凌教授的《不生病的智慧》系列和《溫度決定生老病死》,相信一定能找到令您滿意的答案。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yǎng)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yǎng)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yōu)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y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huán)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fā)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fā)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fā)油,胡椒中含胡椒堿。它們都屬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御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膩、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中的陽氣受損。 多吃高脂肪食物和熱量高的食物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fā)生比較多。風寒感冒屬于太陽經癥,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征癥狀為:
* 后腦強痛,就是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于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我到藥店,很奇怪地竟然沒有找到合適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y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于陽明經癥。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后,喉嚨痛一兩天,然后出現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么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y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癥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癥也會外邪內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醫(yī)屬于變癥,屬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 濃涕,通常黃色
*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 便秘
* 身熱、口渴、心煩
* 脈像通常為數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
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癥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于猛藥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后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yī)的提法,中醫(y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y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 喉嚨痛并不是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fā)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qū)分。
*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yī)治療和中醫(y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姜糖水啦。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y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yī)療效。
惡寒,即病人有怕冷的感覺。此癥狀在外感內傷中皆可出現。《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薄夺t(yī)碥·惡寒》認為:“惡寒,輕則畏怯,重則戰(zhàn)栗。”由此可見,畏寒與惡寒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前者得溫則緩,屬內傷,是陽氣不足而致。后者得溫而不減,屬外感,乃外邪束表,陽氣被郁而致。二者雖有區(qū)分,但惡寒的輕癥,所出現的微惡風寒與畏寒的表現亦很難區(qū)別,只有依靠其他兼癥方能鑒別。
【常見證候】
風寒外感初起:惡寒無熱,頭痛身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寒中少陰:惡寒無熱,身倦肢冷,欲寐神疲,嘔惡,下利清谷,尿清長,苔薄白,脈沉微。
陽虛陰盛:惡寒肢冷,少氣懶言,倦怠乏力,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脈沉遲無力。
痰飲內停:惡寒身重,胸腹?jié)M悶,口淡納呆,渴不欲飲或少熱飲,苔膩脈滑。
脾虛氣陷:時覺惡寒,四肢倦怠,少氣懶言,食少納呆,或食入不化,腹脹嘔逆,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二便脹墜,苔膩,脈沉遲無力。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冬天天冷,多吃些熱量高的食物;或者一些溫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了,大溫大補。祝你充滿陽光!